力迈中美(国际)学校校长刘学言:不要因追求结果,忽略教育过程

今天小编搜罗了力迈中美(国际)学校校长刘学言:不要因追求结果,忽略教育过程希望给择校的家长们提供参考。

虽然今年的《中美国际教育白皮书》尚未正式发布,但从网络流传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想把孩子在初高中阶段送出国的家长同比增加了13.54%,已与“在大学阶段留学”意向数据基本持平,达到了32.54%。未来,我国低龄化留学仍是发展趋势。

校长派记者向网传白皮书的发布方之一北京力迈中美(国际)学校证实了此份报告的真实性,并有幸采访到了该校校长刘学言先生。

为何孩子出国年龄越来越小?为何高昂费用的国际教育持续升温?

刘学言的回答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应试教育感到不满,但他同时指出:接受国际教育不应该以出国为目的。

国际教育不应以出国为目的

“力迈”是九十年代民办学校中的佼佼者,后被朝阳区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从顺义搬到了奥林匹克公园东侧。2012年,学校从普通民办校转型成为一所从学前到高中的国际化学校,这种转变不得不提到社会对于教育的新需求。

美丽的校园

在今年的《中美国际教育白皮书》中,67.41%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从国际教育中获得更加个性的发展。这与刘学言所说的家长需求似乎遥相呼应,应试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饱受诟病的缘由之一。

一所好大学是否等于幸福和未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应该牺牲孩子最灿烂的十几年换取一个好结果?国际教育为这些对教育有更高需求的人打开了一扇门。

刘学言认为,如今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想清楚为什么要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其一,他们不仅仅是对应试教育感到不满,更为了让孩子走出国门。

“这没有错,我们可以走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长来说,都不应该通过忽略甚至牺牲教育过程完成这样的目标。”

在刘学言看来,目标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不擅长学习,大可选择普通大学,而有些学生从小在学习上得心应手,进入哈佛等名校也顺理成章,这是正常的教育规律。而中国的家长,早早就为孩子定下了名校的目标,实属本末倒置。

对于那些认为走进了国际学校就应该脱离中国文化教育的家长,刘学言更是哭笑不得。

曾有家长到学校问:为什么你们国际学校还要升国旗?还要给孩子讲少先队?在他看来,这就如同网络上有人发文《请让我的孩子远离刘胡兰》一样。

“民族的本身就是国际的,美国的教育可以引进,孔子学院也可以走出去,教育不应该割裂,哪怕是国际学校。”太多家长的“奇葩”要求,让学校在招生时不得不加上面试家长的环节,不能留作业、天气热不能出操、不认可中国文化的家长,统统被拦在了门槛之外。

因此,关注学生本身成长,融入民族文化精神,是刘学言掌管“力迈”的重要指挥棒。

教育要回归学生发展

什么才是关注学生本身的成长?

刘学言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和很多孩子一样,孩童时期总是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尤其蚂蚁、蚯蚓、泥鳅、各种小虫子,他还享受能够亲密接触泥土的机会。观察、感受、触摸是满足好奇心的重要方式。

但环顾校园,一片片被篱笆围起来的花草,和马路两侧的绿化并无差异,还要注上“不要踩我,我怕疼”。

课间除草的孩子们

这些景观无疑是展示给外人看的,刘学言让人把它们改成了一片菜园,学生从此自己挖、自己种、自己养、自己吃。他不希望当有人一本正经地问孩子“你知道花生长在什么树上吗?”学生还一本正经地疑惑“什么树呀?”。

那些关于不浪费的美德宣传,关于课本上描述的生物、环境知识,在一片菜地得到了实践。

“力迈”还联合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共同开发了一套测试,用于研究学生性格,并借此辅助低年级学生选课。

在每个孩子入学时,学校都会通过测试、智力闯关等活动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

在他们年龄尚小时,很难正确地意识到自己对不同课程的感知,也很难正确地认识自己。在面对小提琴、钢琴、合唱、瑜伽、高尔夫、足球等众多课程选择时,会陷入盲目。

老师们通过测试结果,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给出不同的推荐,在家长和学生共同决策后,诞生一份独一无二课表,并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方案,这份电子档案记录着学生在素质成长方面的进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老师会不断总结并进行指导方向调整。

选课指导一直持续到小学三年级,此后,逐渐拥有自控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孩子便能够依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对于目前流行的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刘学言认为:分层教学是必要的,但仅仅是分层教学并不意味着个性化学习。因此,他充分肯定了新高考带来的学生选择性提升。

一位在美国学习计算机工程的学生说,自己在毕业后很想做健身房、游泳馆的保护员,因为这很有意义。

“未来的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哪怕艰难,我也愿意这样生活,这是一种进步。”

刘学言认为自己的使命正是在于告诉学生,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享受幸福的能力。

中国文化是骨,西方精华为肌

力迈国际学校最与众不同的,是它选择了与美国卡文特学校合作,开设了卡文特课程,这在中国仅此一家。

转型之初,刘学言也曾想过引进更被人熟知的IB,但是更有挑战性的课程并不适合绝大多数孩子学习,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也极难聘请,国内很多打着IB旗号的国际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并不能被国外大学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一套更加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卡文特课程。

刘学言形容它为“箱子课程”,意味着打开箱子,父母也能够按照指令一步一步教会孩子学习。相对IB来说,它降低了对教师授课能力的要求,但对老师的责任心要求更高。

在引进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刘学言和外方负责人有过长时间的谈判和协商,因为他坚持要在体系中增加包括国学在内的相关中国课程。

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刘学言把中国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比喻成骨骼,而西方教育重更加注重的创新、实践、思考能力则被喻为肌肉。他认为只有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为骨,配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肌肉,才能结实有力地打出每一拳。

这也是对于中外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新的结合摒弃了被应试束缚的思维,也避免了极端个人主义的色彩,“力迈”希望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是有能力,也能时刻顾及别人感受的中国读书人。

“一个缺失中国文化底蕴的学生,无法融入其他国家,更无法立足于本土。”

契约和人性化是留住外教的法宝

“力迈”所有的引进课程,都由外籍教师授课,60余位外教对于国际学校来说是课程的保障也是巨大的管理挑战。好在,刘学言知道什么才是管理好外教的关键:契约和人性化。

外教和中教不同,他们有极强的契约文化。没有出现在契约上的内容,很难去做。

因此刘学言说,和外国人谈合同,争得脸红脖子粗很正常,但是一旦签订工作职责,就要赏罚分明地执行。只有契约清楚,外教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

除此以外,人性化,更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今年五月,“力迈”外教Mathew,因体重原因导致背部疼痛并被告知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原本想坚持到暑假再进行治疗的他,却因为一次偶然跌倒造成脊椎骨折伴脊髓损伤,需要手术费用30万元,但他和他的家庭却没有能力支付这笔费用。

Mathew和孩子们

学校为这位来校仅一年的外教发起了捐款,孩子们把自己的压岁钱拿出来,竟筹集了十几万元,加上学校领导的帮助,治疗费用很快有了着落。

这是mathew在治疗后写的一句话:

“在这危急的时刻,力迈家庭愿意挺身而出,给予我帮助,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我只是一个陌生人,对于你们给予我意想不到的帮助,我在此衷心表示感谢。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很感恩能在这样优秀的团队中工作。此刻我切实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我将永远记住这特殊的时刻。”

刘学言说,在这件事情上,体现的就是人性化和民族互助的精神,外籍教师很少捐款,但他们会被这样的行为感动,会温暖,会有安全感。

民办教育需要更多社会支持

刘学言是从公办校出走的校长,他说如今在民办校有更多压力,来自生源、资金、家长、管理。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学校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一蹶不振。

在他看来,中国民办教育刚刚起步,很多有情怀的大企业家、房地产商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学校。但刘学言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最理想的办学方式。

“很多企业家办学有自己的目的,我希望能够让真正懂教育、有情怀的人办学,但是在资金上能有人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并且应该是公益性的。”

目前的民办教育几乎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社会力量很少会把资金注入进来。但它恰恰应该是教育质量最好、师资最好、硬件设施更完备的教育体。未来的民办学校将会满足社会更加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在刘学言看来一定会抑制部分企业家办学。但非盈利也有很多种解读,或许有些人能够通过办学实现人生价值,又或许将义务教育做好能够进一步满足学前、高中等盈利部分的需求。但同时,《民促法》也很好地保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权。

与公办校相同,刘学言认为,对于民办学校来说,最重要的依旧是校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情怀,是学校管理团队的水平和素养,因此学校的成与败,关键在于做事的人。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刘学言用葛优经典的台词形容了他目前对于教育的感受。但我国人才济济,真正缺少的,或许是更多能够踏实、执着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

上一篇:北京力迈中美(国际)学校学费

下一篇:力迈中美(国际)学校首度发布《中美国际教育白皮书》

国际学校

学校简章

更多

热门常见问题

更多
不能为空
学校开放日预约信息填写
不能为空
不能为空
验证码
不能为空